发达国家怎样看待静脉输液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日期:2011-01-22
“年人均输液8瓶”,不仅让我国被称为了“输液大国”,而且反应了一个滥用药物的现实问题。普通感冒为了见效快就输液,那么在发达国家,什么情况下医生才会选择输液呢?
按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在美国,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诊,医生一般不会安排静脉输液,对于含抗生素的“吊瓶”更是慎之又慎;在澳大利亚,当地人鲜有“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很少有打吊瓶甚至打针的经历,甚至有人25岁了从未输过液,甚至都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语怎么讲。
美国:看急诊才考虑输液
在美国,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后,很多美国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得病时,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
轩洋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一家医院的医生,他介绍说,除非遇到特殊病情或病人,美国医生一般都遵从“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诊,医生一般不会安排静脉输液。
在美国医院的急诊部,如果有病人正发烧、体温较高,医生也会安排病人输液,但这种输液的目的在于打开静脉通道,而不会立即在吊瓶加入抗生素等药物。轩洋特别提到,像感冒这种病,“病毒感染是不用抗生素的”。在病人开始输液后,护士都会在病床前待一会儿,如果病人出现明显不适就会立即停止输液,转而采取别的治疗方法。
防病人产生抗药性
对于中国有些感冒发烧的病人为了“好得快”而要求医生输液现象,轩洋表示,在美国,医生很受人尊敬,病人一般都是“绝对遵从医嘱”的,因此不会出现病人要求医生如何如何的情况。
即使需要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还有美国医生介绍说,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的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
在美国,静脉输液由专职护士负责的。普通护士需通过具有相关资质才能成为输液专职护士,需具备不少于2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和至少1年的临床输液治疗经验;并通过9个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由静脉输液护士认证学会颁发的静脉输液专职护士资格证。
美实施“医药分家”
据介绍,美国采取“医药分家”的制度。医院附设一个小药房,但小药房只负责给住院部提供药品。门诊病人一般都是拿着医生开的处方,自己到药店买药。医生开药时“对症下药”,如果涉及要用抗生素,一般只开低端的抗生素,不会一下子就给病人开出高端抗生素。
由于医药分家,医院里的医生对于每种药的价格不甚明了。对于老百姓来说,由于美国大部分人都购买了医疗保险,因此大部分医药费通常是由保险公司支付,因此病人对于自己看一次病、买一次药花了多少钱也不太清楚。
澳大利亚 华人在澳生活13年 连“屁股针”都未打过
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美籍华人胡宇表示,自己在澳大利亚生活了13年,免疫接种打过针,还有一次在照胃镜前打过麻醉针,此外,不要说“吊瓶”了,就连“屁股针”都没有打过。
胡宇描述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看病经历。当时因为嗓子哑了无法说话而前往医院,医生看诊后什么药都没给她开,只嘱咐她去超市买些橙子吃、多补充维生素C。当了解到她的日常工作不需过多说话时,医生甚至认为不需开病假条,建议她继续上班。
胡宇表示,在澳大利亚的医院和诊所里,看不到所谓的“吊瓶森林”,连肌肉注射的病人都很少。澳大利亚人生病注重休息。如果患上了咳嗽、感冒等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病症,医生会给你开病假条让你回家睡觉,公司也会建议你休息以免传染给其他同事。
胡宇表示,自己有一位同事前阵子咳嗽了整整一周,感觉很难受,但到医院以后医生只给他打了一针,并且交待他“一个月之后若还觉得不舒服再打”。
中澳对待发烧差异大
今年25岁的华人Ben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在墨尔本出生长大,由于父母是第一代移民,因此他能听得懂大部分中文,但他至今仍然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语应该怎么说,也从未打过吊瓶。另一位亚裔澳大利亚人Johnny也表示,自己30多年来从未因病打过针。他表示,医生即便是开口服的抗生素时也不会开多,一般最多开7颗,即一周的药量。
胡宇表示,澳大利亚没有所谓的“退烧针”,医院也不会为退烧而给病人输液。对于两国对待感冒发烧的做法,她深有感触。
胡宇说:“记得在广州的时候,我一发烧,家里人就会催我吃药以后去盖上厚被子睡觉,最好是能出一身汗。但澳大利亚人对待发烧的"土办法"却是冲冷水澡。即便是一个不满1岁的小宝贝发烧,父母也会把他泡到冷水里。”
从医疗的角度来看,治疗方案由医生来定,医生作为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作者,掌握的知识更丰富,判断疾病更为准确的角色,比病人有更多对付疾病的方法,因此控制抗生素滥用,作为医生首先要伸出手来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