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康复治疗
来源:网络 日期:2011-01-11
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轻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肢体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绝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部分感觉异常可以表现为疼痛,公认的统计是:1/3~1/2脊髓损伤患者有疼痛,其中10%~20%达到严重程度并影响日常生活,5%最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临床多数情况下医生们称之为“中枢性疼痛”,有的将截瘫以下部分的疼痛称之为“幻痛”。那么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呢?
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康复治疗:
1、预防性措施 感染、褥疮、痉挛、膀胱和肠道问题、急剧温度变化、吸烟、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诱发疼痛,所以应积极避免或处理这些因素。保持良好的营养及卫生状态,正确地处理骨折和软组织损伤、适当的关节活动,以及正确的体位,都有助于避免疼痛的发生或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预防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发生。
2、心理治疗 所有慢性疼痛均有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故放松术、催眠术、暗示术、生物反馈、气功、教育等均有助于治疗。
3、运动和理疗 运动有助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改善心理状态;按摩、理疗和水疗有助于减轻局部炎症,改善血液循环。这些方法均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
4、止痛药 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止痛药非常广泛,但有关药物止痛作用的研究甚少,缺乏科学依据。一般使用的药物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麻醉类镇痛药较少使用。目前三环类抗抑郁药已广泛用于治疗中枢性和周围性疼痛,但有关研究依据不充分,机制不甚明了。
5、神经阻滞注射 对周围性疼痛可以在疼痛相关的神经干处局部注射无水乙醇或2%~5%的石炭酸0.5~2ml,亦可注射在蛛网膜下腔以解痉止痛,效果良好。采用激素注射也有一定效果。
6、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有效报道在30-40%,但有部分患者的疼痛在电刺激后加重,特别是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骶段硬膜外植入电极刺激止痛和解除痉挛的短期效果较好。
7、外科手术治疗 神经干切断术、交感神经切除术、脊髓前外侧或后根切断术、脊髓切断术,应用于脊髓损伤疼痛已有数十年,有效率在40%~50%。由于长期疗效不佳,国外已少用。
8、介入性治疗 介入性疼痛治疗是一种运用高科技的影像(X光或CT断层扫描)定位技术进行的神经阻断或毁损术。是处于内科的药物疗法和外科的手术疗法之间的一种微创疗法。对慢性顽固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有一定疗效。
9、中医治疗 中药、针刺、针灸可以有一定疗效。总之,对于周围性疼痛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也较好,但对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要差。需要强调的是,多数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只有在影响功能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才必须治疗,因为治疗的本身带来不良反应。治疗时要注意明确疼痛的原因和诱因,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取得最佳疗效。
10、干细胞治疗 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最有发展前途、最有可能取得脊髓损伤治疗成果的研究是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是在脊髓损伤处桥接损伤断裂的神经轴突、支持轴突的再生、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的再生、替代损伤的神经元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脊髓损伤修复的各个环节。
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干细胞治疗将有可能重新的恢复行走能力。因为当患者移植了干细胞后,该细胞能够自动的向受损部位移动,并且能够在这个部位存活繁殖,分化神经元等,使髓鞘和轴突再生,建立新的突出链接,有效的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使患者慢慢的康复。
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方式包括:
1、脑脊液途径治疗
可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干细胞移植,通过椎体穿刺将干细胞注入脑脊液中,干细胞会迁移至脊髓损伤部位并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此种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
2、脊髓损伤部位原位治疗
在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中,将干细胞直接移植到损伤区周围,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但要把握手术时机并不太容易,尤其是急诊手术。
3、静脉途径
专家对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大鼠模型比较股静脉和纹状体两种移植方式时发现,经股静脉移植较纹状体内移植对MCAO的功能恢复更有效。对于SCI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以上三种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移植方式要针对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