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干细胞知识
干细胞知识

干细胞治疗的分类及应用——脑梗塞

来源:网络 日期:2011-02-10


    概述 
    脑梗塞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脑梗塞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 
    发病原因 
    (1)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 
    (2)栓子引起:经病理解剖研究发现,近50%的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但临床检出率仅有6%-20%,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占45%,其余5%可能来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及气栓等。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虽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但病理生理上均造成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改变,因此在处理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目前脑梗塞发病率约为30/10万,但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且脑梗塞的发病、死亡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西方国家男女之比为1.35:1。1985年我国全国普查结果表明,男女脑梗塞发病率之比为1.27:1。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较收入低的人群脑梗塞发病率低,户外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此外,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差悬殊,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7个国家和地区在1971~1974年的调查资料表明,脑梗塞的发病率波动在15~287/10万之间,其中以日本的秋田县和丹麦的哥本哈根最高,非洲的尼日利亚和伊巴丹最低。脑梗塞死亡率以保加利亚最高(182/10万),其次为日本(174/10万),泰国最低为6.4/10万。 
    脑梗塞的主要发病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常规治疗及不足 
    脑梗塞应及时治疗,谨慎用药。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较高,而且致残率高于脑出血。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防治合并症。 
    1、药物对症治疗:急性期以止血、止痉、降低颅内压、对症处理为原则。恢复期以营养神经为主。 
    1)改善脑部血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 
    2)溶血栓疗法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需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3)高压氧治疗 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4)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2、外科手术治疗:对大面积脑梗塞(狭窄面积超过75%者,而且首先要排除局部炎性病变等少见情况造成的血管狭窄)、急性小脑梗塞产生了脑肿胀及脑内积水等脑梗塞症状,为防止脑疝,挽救患者生命,一般可考虑手术治疗。对急性小脑梗塞产生了脑肿胀及脑内积水的病例,可紧急行脑室引流术或去除坏死组织,以挽救生命。而其他手术一般在起病后3-6周进行,以免产生出血性梗塞。虽对个别病例有效,但在统计学上与对照组并无差异,故临床并不值得推广。 
    3、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 
    不足: 
    1、无论急性期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还是康复期理疗或功能训练,一般要求在发病1年内完成,才有可能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而创伤发生1年后,神经功能则很难有明显改善。 
    2、开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较多,无法使已受损伤的脑组织恢复功能。 
    3、药物治疗:减轻脑组织水肿和继发性损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细胞再生的问题。易复发,疗效局限。 
    干细胞治疗原理 
    1.间充质干细胞迅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短期内重建血管。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可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2.消除神经再生和生长的抑制因素 
    体内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受所在微环境的严格调控。神经组织中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神经细胞生长的因子。神经细胞再生能力相对较差的重要原因就是抑制因素占主要地位。干细胞能够产生这种抑制因子的抗体,促进中枢神经在损伤和疾病后的再生。 
    3.拮抗瘢痕组织阻碍神经再生的作用 
    胶质瘢痕是阻碍神经纤维再生的机械性屏障。干细胞不但能够在损伤中心区的周围令神经组织再生,而且部分细胞突起相互交织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拮抗对神经纤维的再生造成完全阻碍的机械型屏障。 
    4.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提高中枢神经元的内在再生潜力 
    干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这些因子能够通过多重机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突触再生修复。 
    干细胞种类 
    胚胎神经干细胞(QMLC-SC-FN01) 
    胚胎神经干细胞-混合嗅鞘细胞(QMLC-SC-FN02) 
    胚胎间充质干细胞(QMLC-SC-FM01) 
    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诱导(QMLC-SC-FM02)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QMLC-PBMC-CB01)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神经诱导(QMLC-PBMC-CB02)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QMLC-SC-CBM01)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诱导(QMLC-SC-CBM02) 
    移植方式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移植方式,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脑室穿刺(定向移植)为主,也可采用静脉输入法。 
    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定疗程。治疗目的为修复患者受损神经,使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得等)得到恢复,提高生活、生存质量。

孙方臻
著名分子胚胎学家,中科院专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 [详细]
罗盖教授
罗盖教授祖籍广东,麦吉尔大学优秀学士、多伦多大学科学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后... [详细]
王培福
王培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对神经系统疾... [详细]
马路
马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 [详细]
苏连奎
苏连奎,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2005年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开展自... [详细]
赵春华
赵春华个人简介:男,1963年生,山东青岛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细]
杨晓凤
杨晓凤,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 [详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管理员入口
秦皇岛吉泰生物科技研究所
邮编:066100 备案号:冀ICP备2023042823号-2  冀公网安备13030502000431号
电话:0335-3366669 传真:0335-3366669 E_mail:qhdjtsw@163.com 您是本站第 25233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