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虽然全国的人口数少于900万,但瑞典目前拥有超过380家的生物技术公司,为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若就人均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及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评比,瑞典则均位居全球之冠。
分析瑞典生物技术产业成功的因素可归为四项:传统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奠定的基础、制药产业的强力整合、企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及创投资金的注入。1996至2001年间,超过100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瑞典成立,使得瑞典跻身为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而阿斯特拉捷利康及法玛西亚两大国际医药厂商的成就更带动了瑞典生物技术产业的进步。
1995至2000年间,瑞典的创业投资市场成长快速,大量资金拥入生物技术产业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生物技术公司在创投资金的资助下,再结合邻近研究机构、知名大学、大学医院等的研发实力,形成了瑞典的生物技术群落。
1、高质量的研究与开发成果
科学论文的一个主要提供者。1987—2001年瑞典共公开发表论文35700篇,按人均计算,瑞典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士。按学科划分,2001年共发表2356篇,其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约2.6%,生物工艺与应用微生物学约2.2%,细胞与发展生物学约1.8%,免疫学3.8%,微观生物学2.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学约2.4%,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约2.8%。上述领域按人均计算均占世界排名的前两位。
较高的论文引用水平。瑞典有关方面对公开发表论文引用的研究表明,上述各个领域的相对引用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生物工艺和应用微生物学公开发表的论文最高,相对高出平均引用水平约50%,远高于欧洲同学科论文的引用平均水平,与美国该领域论文引用水平相当。免疫学和细胞及发展生物学的引用水平较低,低于欧洲其它国家的水平。
在美国获得专利的按人均计算名列前茅。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最大的市场。因此,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在美国获得专利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创新活动的情况。1987—2001年,瑞典在美国专利系统四大专利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瑞典绝大多数专利发明者是个人,持有者是公司。Astra Zeneca和Pharmacia(最近被美国辉瑞公司兼并)公司占瑞典在生物技术领域持有专利的三分之一(大约各占15%),主要在制药领域,同时Pharmacia公司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工艺领域、AstraZeneca公司在新药和新药制备领域也持有较多专利。瑞典的多数生物技术中小企业均拥有一两项专利技术。
2、以高校为主的研究力量及相应的优势领域
瑞典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于瑞典高校。从发表的论文看,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皇家工学院、哥德堡大学、UMEA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农业大学、林雪平大学、瑞典传染病研究所,这10家单位发表的论文占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97%以上。从论文发表数量看各研究机构整体及各学科的研究实力,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整体实力最强,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病毒学领域发表的论文都最多。隆德大学在生物技术和应用微生物领域发表的论文占绝对优势。乌普萨拉大学在医学化学、哥德堡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发表论文较多。
进一步按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排序,卡罗林斯卡在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学排在第一位,隆德大学在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排在第一位,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的UMEA大学则在免疫学、微生物学排第一位。
瑞典在生物芯片、干细胞的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其中生物芯片领域主要是集中在斯德哥尔摩生物信息中心(由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皇家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成立)、基因与生物信息中心(由Pharmacia公司支持设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林奈生物信息中心(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在干细胞的研究方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等扮演了重要角色。
3、两大公司为龙头的活跃的生物技术企业簇群
根据欧盟有关标准,瑞典现有生物技术企业共245家,列世界第九位,欧洲第四位。按照瑞典更为严格的界定,瑞典现有生物技术企业185家,年总产值为600亿瑞典克朗。在瑞典生物技术领域包括两大制药公司总人数约为30000。其中AstraZeneca、Pharmacia、Amersham Biosciences、Biovitrum四大公司占据了相当大比重,共有雇员约26000人,总产值约560亿。
1)公司分类。瑞典生物技术公司分为六类,制药与医药、生物技术仪器、生物农业、生物制品(生物分子或微生物有机体产品)、环保生物技术(土壤、废水、水处理)、功能食品六类。
①制药与医药类
制药类和医药类是瑞典生物技术企业最大的类型。该类企业可进一步细分为四小类即药物开发、药物递送、诊断和医疗技术。
药物开发类。药物开发公司是瑞典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类企业中包括了所有从事药物开发的企业,也包括了研发基地在瑞典的非瑞典企业,共62家。前身是瑞典公司现为大型跨国公司的AstraZeneca和Pharmacia在现有的这一类公司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同瑞典大学的研究队伍紧密合作,提供经费支持,促进其对工业问题的了解,是中小企业有力的合作者和产品及服务的购买者,同时还是专门技术人才招摹的对象,不少中小企业或企业的雇员都来自于这两大公司。目前,Pharmacia在瑞典的业务正在减少,而AstraZeneca在瑞典的分公司拥有11000员工,其中研究人员约4400人。另一企业是从Pharmacia分化产生的公司Biovitrum,该公司主要集中于代谢类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和肿瘤药物发现与开发,是欧洲该领域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还有两家比较著名的企业是KaroBio和Mdeivir。许多瑞典的中小企业同AstraZeneca和Pharmacia等大公司开展了大量的合同研究、许可证使用及研究协作等,如KaroBio同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之中的四家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药物传递手段类。该类公司主要从事如何使药物中的活性物质达到体内的靶分子以及如何使这些物质达到令人满意的溶解效果,共11家。
诊断类。该子领域的公司包括诊断工具与技术开发、血液分析,共20家。这些公司同大学或医院的研究队伍合作紧密,产品商业化过程比制药企业快许多。最大的公司是Stantec Medical,其次是Boule Diagnosics Imternational、Cellavision和Sequenom。
医疗技术类。该子领域的包括血液治疗、美容及内科使用的生物材料、营养解决方案和血浆替换等,共12家。该类企业最大的公司Q-MED和Virtrolife。
②生物技术仪器类。此类公司覆盖如生物分离、生物分子分析、生物传感器、基因、生物芯片以及发酵设备。瑞典在这领域非常成功。Amersham Biosciences从事基因、蛋白质、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等,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是该领域最大的公司。Biacore开发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工具,其生物分子组装的探测与监控技术世界领先。Pyrosequencing生产DNA测序设备。
③生物制品类。主要生产生物分子、微生物或细胞。共有18个公司。按雇员计算,三个最大的公司中,DSM Anti-Infectives Sweden(总部在爱尔兰)生产青霉素制品的原材料,Polypetide Laboratories在五个国家生产通用或顾客定制的缩氨酸,Biolnvent International生产单克隆抗体、熔化蛋白和其它重组蛋白。
④生物农业类。主要针对作物改良和生物性作物保护,共有8个公司,其中SvalÖf Weibull(瑞德合资)和Syngenta Seed(瑞士控股)主要从事基因作物改良,并已经取得瑞典农业委员会的田间试验许可。到2002年,瑞典已经有8个基因改良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油菜两个、芹菜两个,土豆三个,甜菜根一个。
⑤环保生物技术类(土壤、废水、水处理)。环保企业主要针对土壤、废水、水处理和实验分析,其主要顾客为市政、建筑公司和生产过程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工业企业,共8家。有三个企业主要使用病原自然发生的微生物并开发、改进这些微生物的使用。其它几个公司开发如污水的毒性和微生物的试验和分析方法,这个领域的公司都比较小。
⑥功能食品(主要是前生素的)。这一领域的所列公司主要是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公司,共10家。现在最大的公司是Biogaia,该公司运用乳酸菌Reuteri制作人和动物前生素食品。
2)快速发展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
在瑞典生物技术领域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更能说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些中小企业的总雇员近4000人,总产值为40亿克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有以下特点:①公司数量特别是在生物技术仪器及制药两大子领域的公司数量大幅度增长。公司数量1997年为135家,2001年为183家,其中制药与医药子领域的企业增加25家(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药物发现与开发),生物技术装备企业增加10家。②雇员数量特别是制药与医药类企业雇员大量增加。雇员数1997年为2677人,2001年为3975人,其中制药与医药类企业雇员数比1997年增长近50%。③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呈现一个新增公司数量多但增幅轻微减小、但旧公司数量减少的动态特征,且这些变化仍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仪器与装备及制药两大子领域。④不少企业在快速发展,取得极大成功,但仍有一大批企业仍保持较小的规模,公司拥有某项专门技术,但运作依靠风险资本的投入,存在一定的财务困难。
3)依托大都市和大学形成区域性生物技术产业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托大都市和大学,瑞典形成了两个密集的区域性生物技术产业群;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生物技术产业群和隆德-马尔摩生物技术产业群。1997年,大多数瑞典生物技术公司位于斯德哥尔摩与乌普萨拉、隆德、哥德堡地区。经过几年后,新成立的公司仍然主要集中于上述地区。其中斯德哥尔摩地区主要是制药与医药类公司,普萨拉地区主要是制药与医药、生物技术装备类公司。
4.生物技术知识与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
由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少数大公司里,因此,生物技术知识的交流与技术的扩散重点是围绕大学进行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大学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发表论文,使企业能够得到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二是由大学与企业界的人员交流,主要是企业从大学聘请或招聘研发人员、大学也从企业吸纳部分人员补充教师队伍,大学研究人员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后直接创办企业;三是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特别是几家大公司的研发人员向小企业流动的同时,带去了专门的知识与技术;四是通过中介机构,生物技术企业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五是通过专利、专有技术授让或专门产品或服务购买获取相关知识。
5.良好的政策环境
1)国家确立生物技术为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瑞典政府在1992年提出的研究法案中即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作为三大优先研究领域。1996年研究与社会法案提出瑞典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2000年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瑞典战略领域。
2)高强度、多渠道的研发投入。政府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渠道,一是政府每年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系科的直接拨款。二是瑞典公立研究资助机构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研究资金。投入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战略研究基金会、技术创新局以及瓦伦堡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支持的都是对提高瑞典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研究理事会(自然科学和医学部分)支持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业技术发展局支持生物技术发展项目。各自的支持强度约为:战略研究基金会1亿2千万瑞典克朗,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每年9千万、医学研究理事会1亿、技术创新局7千万、瓦伦堡基金会1亿1千万瑞典克朗。
瑞典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对大学技术系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占总经费的约20%。乌普萨拉大学和隆德大学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经费一半以上由公司投入。
3)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相互协调与促进。瑞典政府有关部门在从国家整体规划与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同生物技术几大重点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国家、区域不同层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4)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建设。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交流平台的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创建专门的科学技术园区,并为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成果优势,促进转化,成立大学科技园(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促进大学和工业界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设立技术转化基金(Technology Link Foundations);主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帮助研究人员与投资者、高技术公司、其它专家联系设立了9个技术圈(Technopoles);并建立把创业者、投资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联系起来的联系(Connect)网络。
6、多形式的种子基金与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
如果把生物技术企业按其产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种子萌发、起步、扩展、成熟四个阶段的话,以政府下属各种机构为主的种子基金主要支持第一阶段的企业。瑞典NUTEK为刚起步的公司提供时期服务的种子基金。其主要形式为赠款及软贷款,当公司营利时再逐步归还贷款。1997年至1999年三年间,共向13家生物技术企业赠款81万克朗,提供软贷款1300万克朗。瑞典工业发展基金会则更多的支持比较成熟的项目。仅1999年,该基金会支持的64个公司中26个公司为生物技术公司。SIC和地区的技术转移基金和部分大学的大学集团公司也为大家与企业的合作及大学成果转化提供种子基金。为激励技术型中小企业,2002年,NUTEK、ALMU和VINNOVA共同发起企业竞赛,共向20家企业各提供30万克朗的赠款。同时,近年来,皇家工学院、隆德大学、林雪平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的企业控股集团,风险投资公司、瑞典工业基金会及有关企业共同成立的种子基金公司,扶持新企业时期的起步。
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90年代后期,瑞典的风险资本市场迅速发展。1999年有9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39家参与了生物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同种子基金不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公司的起步和扩展阶段。2002年上半年,有关风险投资公司共投入5.8亿克朗用于瑞典制药业。调查显示,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生物技术业投资信心继续增强,新近投入的资金33%用于新的项目,66%用于已有收益的既有项目的再投资,对于一些项目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支持的比例日益增加。
7.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六大驱动力量
瑞典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是很有特色的,创新体系中各个角色都有效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总体看来,其中根本性的推动力量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1)高水平、高质量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以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在传统的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具有一流的研究队伍,提高大量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学术界内部、学术界与企业界有效的合作与互动。瑞典学术界内部注重不同研究机构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60%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是合作就是良好的例证。瑞典学术界与企业界具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96年通过的新的高等教育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把加强与社会合作和向公众提供他们研究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义务。该法案实施后,瑞典大学对促进与工业界合作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明显增强。
3)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生物技术产业被公认为有极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之一,据欧盟估计,到2005年,欧洲生物技术市场的总值将达到1千万亿欧元。
4)AstraZeneca和Pharmacia大制药公司的带动。两大公司的研发力量是瑞典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公司大量的研发投入是瑞典高校、中小企业的重要经费来源,同时还是中小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是瑞典中小企业人才招摹的主要源泉。
5)促进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专利政策。瑞典专利法规定,除非与公司或其它单位事先有专利权协议,公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拥有公立研究项目成果的专利权。同时,瑞典大学为了促进研究人员申请和转让专利,设立了许多咨询公司,协助进行专利申请和交易活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瑞典研究人员研究开发和申请、转让专利的积极性,促进了瑞典专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不同层次广泛的国际合作。瑞典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积极参与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性和国际性科技计划。在欧盟第四框架、第五框架计划中,生物技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②有关资助机构如战略基金会积极支持研究机构在各自领域内同世界一流的研究小组开展合作,战略基金会国际合作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掌握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并推动与其合作。③瑞典大学、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与外界合作方面广泛认同的态度,研究人员在与国外合作上非常积极并取得明显成效。如在生物技术领域发表的论文,1/3以上是由瑞典人与其它国家作者合作发表的,4%的论文是由两个以上国家作者合作发表的。美国是瑞典该领域最主要的合作伙伴。
此外,瑞典人的创业精神,风险资本市场及政府的支持等也有效地推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就地理位置而言,瑞典的生物技术发展以两条带状为主,一条沿着瑞典的东部,从林雪平往北经由南泰利耶及斯德哥尔摩到乌普萨拉;另一条则沿着西南海岸线,以马尔默/隆德及哥德堡为主,于默奥则是瑞典北部的生物技术重镇。
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地区拥有瑞典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瑞典东部生物技术产业带的中心,也是欧洲领先的生物技术产业带之一。首都斯德哥尔摩拥有瑞典最大的医学大学KarolinskaInstitutet,该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多着重于药品的研发。大学城乌普萨拉原为法玛西亚总部所在地,孕育了许多新创生物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工具或服务为主。马尔默/隆德地区位于瑞典南部的斯科讷州,邻近丹麦的哥本哈根,在两国政府的规划下,形成了北欧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带Medicon谷。马尔默/隆德排名瑞典第二的生物技术产业带,拥有该国15%的生物技术公司,隆德大学及Ideon科学园区建构了本区主要的研发能量。
哥德堡地区聚集了瑞典14%的生物技术公司,哥德堡大学的Sahlgrenska研究院是瑞典知名的医学院,曾经参与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畅销的抗溃疡药品Prilosec(美国以外地区称为Losec)的新药研发,Chalmers理工大学的生物科学计划则强化了自然科学及工程科学的互动。本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以药物研发为其标的,值得一提的是,临床研究是这一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于默奥是瑞典北部最大的大学城,拥有瑞典2%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包括数家全球知名的生物银行。于默奥大学提供了本区的研发能量,造就一些引人注意的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如UmanGenomics公司即在基本体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
为了致力于成为欧洲生物技术领先国之一,瑞典政府于日前公布了一项三年计划的科技白皮书。瑞典政府也资助了250万克朗(1美元约合8.493克朗)给瑞典投资局(ISA),以协助瑞典生物技术产业海外市场的推广,及成立瑞典生物技术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