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干细胞知识
干细胞知识

国外生物技术产业最新发展现状(十)

来源:吉泰整理 日期:2011-02-10


   芬兰 
  芬兰认为,一个处于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工业化国家,光凭对传统工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还不足以使其踏上新经济增长的道路。相反,要想实现经济腾飞,必须把新知识的开发和重大技术革新作为建立新产业的基础。根据国小、力薄和自然资源少的特点,芬兰战后经济发展一直遵循“在狭窄的(某些特定的)领域占领世界大市场”的战略。在芬兰政府和产业界联手制定的高技术计划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放在最优先的地位。近10年来,以移动通信为主的IT产业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芬兰经济推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芬兰的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90年代初,芬兰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生物技术的战略,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芬兰于1995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基因技术法”。在过去10年多的时间里,芬兰研究人员先后组成了180余个研究课题组,展开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今芬兰已经成为欧洲生物技术领先的国家。在欧洲,每十个生物技术公司中就有一个是芬兰公司。芬兰生物技术产业在欧洲排名第六,位于英、德、法、荷、瑞之后。在制药、生物材料、诊断和工业酶等领域有较强的实力。根据最新统计,芬兰现有123家生物技术公司,雇员4200余人,2000年销售额7亿欧元(不包括制药业)。95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占一半以上,企业90%左右的产品出口,生物制品日趋多样化,医药试剂和工业酶等生物制品生产及工艺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制药、工业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研发活动,而新成立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则注重于医疗诊断试剂和生物材料方面的研发。生物技术服务行业主要为临床研究、专利服务以及市场分析等提供咨询服务。值得注意的是,90%的小型初创公司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而这些小公司销售额的80%又被再次投入研发活动中去。 
  科研成果及应用 
  继1990年第一只转基因老鼠在芬兰出世以后,1993年12月7日,芬兰库奥皮奥大学生物系通过转移人类红细胞增长素基因的方法,成功地繁殖了世界上第一头雌性转基因牛。2003年夏天,芬兰农业研究院动物良种研究小组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繁殖出4头高产奶牛牛犊。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芬兰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芬兰的产业政策里,生物技术与制药业是密切相关的。制药业在芬兰的生物技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生物制药方面,芬兰利用蛋白质重组和人工合成、细胞生物学信号传导等技术研制出一批新药,如抗体治疗药物、帕金森症治疗药物、心力衰竭治疗药物以及乳腺癌、艾滋病和其它遗传性疾病治疗药物、肝磷脂、DNA疫苗等。生物芯片以及病毒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等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生物材料方面,芬兰研制出的颌骨关节材料和牙用材料、用于植入体内的可生物降解的骨骼修补材料、面部手术材料、药物释放材料以及创伤处理材料等也很具特色。诊断产品是芬兰生物领域的强项,主要是免疫试剂。诊断产品90%出口欧洲市场。平均每年增长15%。该领域共有30家公司,2000名雇员,销售额2.54亿欧元。 
  食品产业以功能性食品为主。一些生物技术成果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Valio乳品公司已经规模生产去除乳糖的牛奶,使大量对乳糖过敏的人群安全饮用牛奶免受腹泻之苦。Raisio公司利用菜油、脂肪酸和植物固醇等研制成的一种添加剂,制成的各种乳制品有降低或抑制胆固醇的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芬兰的工业酶生产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赫尔辛基大学70年代首次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木聚糖酶。现在已经达到工业生产规模,并在木材加工、饲料和面包糕点等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可再生生物材料如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方面,赫尔辛基大学正在研究使用新型聚合物催化剂实现聚合物可控生产,使用可再生原材料取代传统塑料等。在化学纸浆产业,生物催化剂和酶的研发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许多种生物催化剂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水解酶可以被用于食品和化学纸浆工业的加工过程。芬兰的化学纸浆业最著名的生物技术创新是漂白纤维素纸浆的酶辅助加工过程,即使用半纤维素酶来取代氯化学材料。 
  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VTT在木材热解液化方面取得进展,研制出供暖用生物燃料。芬兰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热解油。热解油生产基本原理是:干燥的有机物在无氧状态下快速加热到500度后,大部分物质被蒸发,混合气体被快速冷却到40度左右就得到焦油状浓缩液体,再把这种液化木材燃料或热解油装罐,剩下的固体焦炭和没有被浓缩的气体可以被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材料的干燥或者热解加工。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芬兰在生物技术发展上的上乘表现得益于许多有利条件,比如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国家科研计划财政拨款、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生物技术研究基础设施,还有大多数国民对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技术所持的积极态度以及良好的国民素质等。在芬兰的创新体系下,科研单位、风险基金组织和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大学和公司之间的合作研究以及良好的科研服务体系推动了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在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和网络形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芬兰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从资金上提供保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保驾护航。90年代芬兰政府在生物技术研发上的总投入为3.4亿欧元。根据芬兰统计局的资料,政府2000年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为1.15亿欧元;2001年1.45亿欧元,加上其它拨款总计可达1.6亿欧元。鉴于生物技术研发投资多、风险大和收效慢的特点,政府对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的企业采取重点资助和扶植的政策。国家技术局(TEKES)、芬兰科学院以及国家研发基金会(SITRA)通过国家研发计划、建立生物技术中心和风险投资的形式为生物技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80年代起芬兰政府就开始制定全国性高技术发展计划。国家技术局于1988年启动了一个为期5年的生物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分5个领域:纸浆和造纸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过程工程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细胞技术、生物活性分子学。国家技术局还有一个叫做食品创新计划的农业食品生物技术计划。目的是通过研发支持最有竞争力食品的生产。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改进芬兰食品技术标准和生物技术研发,增加高质量产品的产量。该计划开始于1997年,2000年结束。总预算3370万欧元。几乎所有重要的芬兰食品公司都参与了该项计划。 
  2001年初,国家技术局又针对生物医学、药品和制药领域启动了MEDICINE2000计划。该计划将于2006年结束。总预算约为1.5亿欧元,国家技术局负担90%。芬兰科学院、国家研发基金会和芬兰生物技术产业协会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目前在芬兰正在执行的全国性技术研发计划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计划如下: 
  以NeoBio计划为例。该计划主要资助生物化学项目,目标是通过支持开发生物技术的平台技术,以期最终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成果。自2001年10月开始至今,NeoBio计划批准了32个项目,共支持经费5000万欧元。连同国家技术局老项目和农林部项目在内,NeoBio计划下共有53个项目,范围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和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制造技术等领域。 
  政府对高技术发展计划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计划的制定者们并不指望这些研发计划一夜之间就会创造出商业化产品,但是他们认为这些计划将孕育出知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将在后面的阶段被用于产品开发。他们预期每一个项目至少会产生一项专利。因此,NeoBio计划在未来的年代里对芬兰经济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知识产权的产生而不是大量初创公司的建立。 
  像其它高技术领域一样,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鼓励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政策。国家技术局和国家研发基金会通过一个叫做LIKSA的联合计划为创新项目的商品化提供资助。如果得到批准,每个项目可得到相当于35000欧元的资助。课题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笔钱请技术转让公司为他们制定出商业计划。至今LIKSA在NeoBio内已经资助了4个商业计划。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的财政拨款由芬兰科学院负责。芬兰科学院每年拨付的科研资金总额约为1.84亿欧元,占政府科研拨款总额的13%。芬兰科学院资助下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促进了理论创新、推动了科研发展,为应用研究的创新以及其在理论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芬兰科学院的研究计划中,生物研究课题占有相当的比重。芬兰科学院每年收到6.9亿欧元的资助申请。1999年生命科学研究的拨款为4000万欧元。随后的3年中研究经费每年增长20-30%。例如,生命2000计划在2000-03年度共资助金额1400万欧元,共有89个课题组参加了39个研究项目,课题涉及神经学、发展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生物学有关伦理、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课题等。国家技术局TEKES参加了上述计划的制定并资助了若干项目。 
  芬兰科学院还制定了一个卓越中心计划,有选择地对一些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单位进行扶持,鼓励创造性研究、优化培训环境。全国共有26个卓越中心,其中11个与生物技术有关,研究领域从细胞表面感受器、遗传性疾病、胶原质研究、森林生物技术、癌肿生物学、结构病毒学和生物材料等。除芬兰科学院以外,国家技术局、国家研发基金会、高等院校、研究所、政府部委和企业也向卓越中心计划投入相当数量的研究经费。 
  地区专长发展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 
  加强社会交流包括研究人员之间、科研团体之间、科研单位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是芬兰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芬兰的科技政策着重强调地区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一个灵活的创新网络(networking)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生及其商业开发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欧洲国家的科技政策里也使用这个理论来调整地区技术群体的结构。 
  1987年教育部发起了第一个全国性生物技术研究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5年内在赫尔辛基、图尔库、库奥皮奥和奥鲁四个城市的大学所在地建立起强有力的生物技术专长发展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因为上述几家大学既有资源也有能力在这个新科学领域开展研究。芬兰遵从了“硅谷模式”:即在这些发展中心的核心区有一所大学,至少有大学的一个院系。中心向所在地区的企业提供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加强了地方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这些专长发展中心所在地区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中心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芬兰制药业的结构。以制药为主的生物技术中心最早成立并最先得到发展是今天制药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芬兰制药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不少企业撤销了研发部,放弃了生物技术的研发活动。从上述公司里游离出来的研究人员创办许多小型研发公司,这些公司在制药业的研发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成立的专长发展中心则把这些公司吸引进来。 
  到目前为止,芬兰在五大城市围绕大学校园建立起了五个生物技术专长发展中心: 
  城市       主要研发领域 
  赫尔辛基      基因和分子生物学 
  库奥皮奥      农业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 
  奥鲁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技术 
  坦佩雷       医疗技术 
  图尔库       药物和生物材料 
  后来,为促进地区发展和经济增长,芬兰政府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陆续建立了信息技术、林纸、能源等发展中心。有的中心同时覆盖几个研究领域。如今,遍布各地的十六个地区专长发展中心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网络,上面提到的五个生物技术中心已经成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中心里以研发为基础的小公司形成的网络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公司可以细分成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进行研发活动;第二种进行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第三种公司则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一些全球性制药公司也把研究单位搬到了芬兰的发展中心。此外,不少大学和私营的研究单位也在中心落户。 
    高素质科研队伍 
  芬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赫尔辛基大学在应用生物技术、农林、环保、食品、生态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力量都非常强,除有关院、系外,还设有基因组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研究培训中心。该领域科研和教学设备集中在赫大Meilahti校区和在Viikki科技园区(也称赫尔辛基科技园)。在Viikki科技园就有3000名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或者生物技术。该园在神经生物治疗药物、肾脏病治疗药物和低胆固醇食品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Vilkki科技园集中了两个高校校园(四个院系)、40多家企业和许多生物科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有研究人员1000余人。芬兰唯一的农林学院也建在这里。其它科研单位有:生物化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生理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和赫尔辛基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该园已经成为欧洲第二大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领域最宽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建设生物技术群体:前景与问题   
  10多年来,芬兰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景看好。因为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生物技术产业在芬兰应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芬兰有建立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生物技术群体的雄心,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芬兰生物产业组织FIB的建立。目前这个协会有60余家公司会员,其中大多数是小型企业。 
  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生物技术对芬兰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与IT产业相比,现代生物技术在芬兰出口统计中尚不占重要地位,在芬兰经济中的重要性还是十分有限。像其它欧洲国家一样,芬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在制药业和生物医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四分之三的生物技术产业为制药业。食品领域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因为起步较晚,目前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产品、森林和化学纸浆工业的研发才刚刚起步。环保方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废物处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002年9月芬兰前总理利波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政府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有所加大,但是在生物技术商业化方面则有所不足。芬兰科学院在2002年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像IT产业一样,芬兰的生物技术将来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国高技术产业的典范。发表这份评估报告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芬兰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的竞争力。报告探讨了公共研究基金对于生物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如何发展生物技术提出了建议。报告认为芬兰应该对生物技术进行长期投资,应该保留并且强化重要的创新机构。评估报告也指出了芬兰生物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认为,芬兰生物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成果的专利化程度不够,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完全到位,有待于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此外,生物技术研发对农业、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视不够,应予强化。报告建议制定更加明确的生物技术研发方向。 
  从长远观点看,对芬兰这样的小国来说,高新技术只有通过全球化过程进入国际市场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新的产业基础。许多芬兰生物技术公司往往注重研发,但是对其科研成果商品化投入不够。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高,再就是中小企业在打入国际市场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原因是尽管不少高技术型中小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但是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材,特别是缺少有经验的国际市场营销专家。上述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而并非仅仅在生物技术领域,这成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芬兰是世界上人均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偏低,这与其它产业如IT产业的高申请量行成鲜明对照。主要原因是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对专利申请的态度不够积极,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太高。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研发周期,除非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产品,否则过去许多年的大量研发投入将化为乌有。 
  芬兰科学家认为,传统生物技术实际上是对自然过程的改进,而现代生物技术则是对自然产品的修改。根据其它学者的观点,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基因工程是一种解码、处理、最终对生命物质信息代码进行重新编写的方法。对上述定义可以理解为,现代生物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被不同的产业群体用于研究、开发和生产。事实上,目前在芬兰,生物技术主要是在其它产业内得到发展和应用。生物技术能否像IT产业一样在芬兰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群体的前景还不明朗。可以认为,独立的生物技术群体短时间内在芬兰还不会出现,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的第四根支柱估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孙方臻
著名分子胚胎学家,中科院专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 [详细]
罗盖教授
罗盖教授祖籍广东,麦吉尔大学优秀学士、多伦多大学科学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后... [详细]
王培福
王培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对神经系统疾... [详细]
马路
马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 [详细]
苏连奎
苏连奎,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2005年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开展自... [详细]
赵春华
赵春华个人简介:男,1963年生,山东青岛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细]
杨晓凤
杨晓凤,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 [详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管理员入口
秦皇岛吉泰生物科技研究所
邮编:066100 备案号:冀ICP备2023042823号-2  冀公网安备13030502000431号
电话:0335-3366669 传真:0335-3366669 E_mail:qhdjtsw@163.com 您是本站第 252332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