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肝病
肝病

肝病营养不良常见的几种评估方法

来源: 日期:2019-11-28


        研究还显示,肝病患者容易并发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65%~90%。
肝病营养不良常见的几种评估方法

主观全面营养评价

       是目前最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之一。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估营养状况,被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使用,评估内容包括:近期体重变化、饮食结构、消化道症状、生理功能状态、个体营养需求。
优点: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简单易行而经济,易于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此外,主观全面营养评价通过计算近期体重增减,降低了腹水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的影响,因此能够较客观的反应体重变化。
缺点:很大程度上主观全面营养评价依赖于评价者对相关指标的主观判断,影响了准确性,同时需要评价者有一定的临床基础。

人体组份测量法

       是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测量指标包括:上臂肌围、上臂围、肱三头肌的皮肤褶皱厚度。
优点:操作简单、经济,不受肝硬化患者腹水及下肢水肿的影响,易于在临床中使用。
缺点:重复性差,受测量部位水肿等多种因素影响。

营养风险筛查

        是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使用的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工具,不但可用于评估病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而且可以预测发展为营养不良的风险。
包括以下4个方面:
       体重指数、近期体质量变化、膳食摄人情况、疾病严重程度。2004年起,我国曾对来自包括呼吸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和胸外科6个不同专科总计15000例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进行多中心营养风险筛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发生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比例为33.9%,实际营养不良的总发生率为11.3%,提示营养风险筛查对用于评价我国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优点:与其它方法相比营养风险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缺点:在于体重指数对于无法站立或有严重腹水的患者不适用,因此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营养风险筛查的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

静息能量消耗

       是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代谢车应用间接热量测定法测量静息能量消耗及呼吸商,是目前衡量患者静息能量代谢率的“金标准”。静息能量消耗可反映机体在清醒、静息条件下的基础代谢率的高低。呼吸商为平均每分钟二氧化碳产生量与氧气消耗量的比值,可直观反映三大营养物质氧化代谢率。应用代谢车测定结合日常膳食摄入调查,可较准确、客观的评价患者的营养与代谢状态,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优点: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缺点:仪器昂贵、费用较高、结果易受受患者配合程度影响、需要配置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微型营养评定法

       是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和发展的一种主用于老年病人营养状况的评定方法,其评定内容包括人体测量、整体评价、膳食问卷和主观评定。
优点:简单易行,可在10分钟内完成且与人体组成评定方法及传统的人体营养评定方法有良好的相关性。
缺点:对于有明显肢体浮肿、严重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不适用,结果也一定程度受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主观性影响。

肝病营养评价方法

         肝病营养评价方法是将传统营养评价方法/指标与肝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感染,胸、腹水,脏器功能衰竭,进入ICU)相关性的基础上筛选而来,既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又避免了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的一些不足。
优点:判定方法简单、易操作、易定量,更加适合慢性肝病患者。
缺点:肝病营养评价方法对慢性肝病营养评估及对疾病预后的判断价值还需通过前瞻性、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孙方臻
著名分子胚胎学家,中科院专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 [详细]
罗盖教授
罗盖教授祖籍广东,麦吉尔大学优秀学士、多伦多大学科学博士、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后... [详细]
王培福
王培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对神经系统疾... [详细]
马路
马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 [详细]
苏连奎
苏连奎,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2005年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开展自... [详细]
赵春华
赵春华个人简介:男,1963年生,山东青岛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细]
杨晓凤
杨晓凤,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 [详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管理员入口
秦皇岛吉泰生物科技研究所
邮编:066100 备案号:冀ICP备2023042823号-2  冀公网安备13030502000431号
电话:0335-3366669 传真:0335-3366669 E_mail:qhdjtsw@163.com 您是本站第 252295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