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过程,通常从癌前病变发展为恶性肿瘤。
一炎症(inflammation)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外源性化学物质,人体异物均可引起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坏死等;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出进入间质、休腔、体表或粘膜表面;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淋巴细胞新生对白血病发生,血管新生对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乃至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生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细胞层次增多,极向消失,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细胞增生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
三赘生(neoplasia)
赘生(neoplasia):指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可形成的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正常结构的赘生物称为息肉,是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可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为炎症刺激可肉芽肿、非炎症腺瘤样增生,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四化生(metaplasia)
化生(metaplasia):化生也称为“癌前病变”,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一般只能转变为性质相似的细胞。浸润也可见于治疗中,除了为了治疗目的使用药物浸润以及炎症灶中各种炎细胞浸润外,其他任何浸润对机体都是有害的,其损害的大小要看浸润的物质的性质、多少以及受累器官功能的影响而定。恶性肿瘤细胞可以浸润周围的正常组织,在质和量方面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这称为肿瘤细胞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往往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七转移(Metastasis)
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称肿瘤转移。
良性肿瘤无转移,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转移方式包括:直接蔓延、经淋巴转移、经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四种方式。当含有癌细胞的淋巴液进入血液后,或癌细胞直接侵入小血管,就可能发生血行转移。进入血液中的癌细胞以单个细胞或由纤维素连成一团的形式在血流中移动。一般进入血循环中的癌细胞不能存活,但当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得到停留的机会,则会侵出管壁并进入血管周围的间质,生长成转移灶,挤压、局部手术操作可能增加转移的机会。肝、肺、骨髓、脑及肾上腺为常见的转移部位,而脾、肌肉等则很少出现转移。一般血行转移多在病情的后期发生,但肺癌、乳腺癌、肾癌、脑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等早期即可有血行转移。常见的肿瘤转移部位是肺、肝、骨、脑等。转移癌并不一定是癌症的晚期,某些癌症的早期也可发生转移。显然,恶性肿瘤转移将增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而且影响转归。